《健康评估》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课程名称:《健康评估》
二、实验课性质:专业基础课
三、适用专业:四年制护理本科
四、开设学期:第3学期
五、总学时:21学时
六、实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的
《健康评估》为护理本科临床主干课程,是研究个体、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健康史的采集、常见症状评估、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及特殊人群体格检查、心理社会评估、家庭文化和环境评估、护理诊断以及护理病历的书写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
1、能正确运用问诊及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按顺序正确进行全身各个系统的评估。
2、根据评估所见会应用所学知识区别正常与异常体征。
3、熟练应用心电图机进行心电图描记,会分析心电图图形。
4、正确描述各项评估内容,并写出完整的护理病历。
七、考核方法
1、体格检查操作考试:20个操作项目,随机抽考一项,总分15分。占总成绩的15%。
2、心电图操作考试:总分10分,占总成绩的10%。
实习一 观看体格检查录像
【实习目的】
1.了解体格检查的目的及其在健康评估中的重要意义。
2. 熟悉体格检查的注意事项。
3. 掌握体格检查的内容、顺序与方法。
【实习课时】
3学时。
实习二 一般检查、头面颈部的正常检查
【实习目的】
1.掌握全身状态检查的内容。
2.掌握皮肤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3.掌握浅表淋巴的检查方法与顺序。
4. 掌握头面部检查的顺序、内容与检查方法。
5. 掌握颈部检查的顺序、内容与检查方法。
【实习重点】
1. 生命征检查。
2. 营养状态检查。
3. 浅表淋巴结检查。
4. 巩膜检查。
5. 瞳孔检查。
6. 口腔检查。
7. 颈部血管检查。
8. 气管检查。
【物品准备】
体温计、血压表、听诊器、软尺、压舌板、手电筒。
【实习课时】
3学时。
【实习方法】
1.由教师做全身状态、皮肤、浅表淋巴结及头、面、颈部的示范性检查,指出全身状态、皮肤、浅表淋巴结及头、面、颈部检查的要点和操作技巧。
2. 学生分组,相互检查,教师巡回查看和指导。
【实习内容】
1. 一般状态
(1)测量体温、脉搏、血压和呼吸。
(2)评估营养状态:观察颜面、口唇色泽,检查皮下脂肪厚度及弹性,观察头发光泽及有无松脆脱发,观察指甲色泽、表面光滑或粗糙,观察锁骨上窝和肋间隙的深度,触诊四肢肌肉是否结实有力。
2.皮肤 观察皮肤颜色、有无皮疹、皮下出血,检查皮肤温度、湿度和弹性。
(1)颜色、完整性;
(2)检查皮肤的温度与湿度;
(3)有无水肿:检查者以双手拇指分别按压受检者左右下肢胫前及踝部皮肤3至5秒钟,于去除压力后观察受压部位组织有无凹陷。
(4)弹性:检查者以示指和拇指将受检者手背或上臂内侧皮肤捏起,1~2秒钟松开,观察皮肤皱褶平复的速度。
3.淋巴结 依次触诊耳前、耳后、枕下、颌下、颏下、颈前三角、颈后三角、锁骨上、腋窝、滑车上、腹股沟和腘窝淋巴结,注意有否肿大。若有,应描写部位、大小、数目、质地、压痛及活动度等,同时还应寻找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发病灶。
4.头、面部器官
(1)眼睛:眼睑有无水肿,有无眼球突出和凹陷,有无睑结膜苍白、充血、出血点,巩膜有无黄染,瞳孔大小、形状、对光反射。
(2)耳:耳廓有无红肿及牵拉痛,有无溢脓、溢液。乳突皮肤有无红肿及压痛。
(3)鼻:外鼻皮肤及周围组织颜色,有无畸形、鼻翼扇动,鼻呼吸是否通畅,鼻黏膜有无充血、肿胀,鼻腔有无分泌物。鼻窦有无压痛。
(4)口
1)口唇颜色,有无疱疹、皲裂、口角糜烂或口角歪斜。
2)口腔检查方法。
3)口腔检查内容:口腔黏膜有无出血点、血疱、溃疡,找到Koplik斑发生部位,牙龈有无色素沉着、红肿、出血、溢脓,有无龋齿、义齿、残根,观察软腭、腭垂、扁桃体及咽后壁,描述扁桃体肿大分度标准。
5.颈部检查 颈静脉检查方法,甲状腺检查方法及内容、描述甲状腺肿大分度的标准,气管位置检查方法。
实习三 胸廓与肺脏检查
【实习目的】
1.掌握胸部的体表标志、人工划线和分区。
2.掌握胸部视诊方法与内容。
3.掌握胸部触诊方法与内容。
4.掌握胸部叩诊方法,辨别各种叩诊音。
5.掌握肺部听诊方法,以及3种正常呼吸音的听诊部位与特点。
【实习难点】
1.肺下界移动度叩诊。
2.3种正常肺部呼吸音的听诊部位与特点。
【物品准备】
听诊器、软尺、笔。
【实习课时】
3学时。
【实习方法】
1. 由教师做胸廓与肺部的示范性检查,指出胸廓与肺部检查的要点和操作技巧。
2. 学生分组,相互检查,教师巡回查看和指导。
【实习内容】
1. 胸部检查
(1)指出胸部骨性标志:胸骨角、肩胛下角、第7颈椎棘突并计数相应肋骨。
(2)指出人工划线与分区:前正中线、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后正中线、肩胛下角线、肩胛上区、肩胛间区和肩胛下区。
(3)指出自然凹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
(4)胸廓的视诊和触诊
1)视诊:胸壁(营养状态、皮肤、胸肌发育情况、静脉和肋间隙)
胸廓:比较前后径及左右径大小。胸廓是否对称、有无一侧或局部隆起或凹陷,脊柱有无前凸、后凸、侧凸等。
2)触诊:胸廓扩张度;胸壁有无压痛、皮下捻发感和摩擦感。
2.肺部检查
(1)视诊:呼吸运动的类型,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双侧胸廓呼吸运动是否对称。
(2)触诊:触诊双侧呼吸运动是否对称,语音震颤检查。
(3)叩诊
1)分辨胸部清音、浊音、实音和鼓音4种正常叩诊音及其分布。
2)胸部直接叩诊和间接叩诊的方法,以及间接叩诊在后胸部的不同手法。
3)正常背部肺下界及肺下界移动度叩诊的方法。
(4)听诊
1)分辨3种正常呼吸音的特点与分布。
2)肺部听诊的方法。
3)语音共振的检查方法。
实习四 正常心脏、血管检查
【实习目的】
1. 掌握心脏视诊、触诊、叩诊的检查顺序、方法和内容。
2. 掌握心脏听诊部位、顺序及第一与第二心音的听诊特点,心脏听诊的内容。
3. 掌握脉搏触诊的方法与内容。
4. 熟悉周围血管征的检查内容及方法。
【重点】
1.心尖搏动视诊和触诊。
2. 心脏听诊部位、顺序及第一与第二心音的听诊特点。
【物品准备】
听诊器。
【实习课时】
3学时。
【实习方法】
1. 由教师做心脏和血管的示范性检查,指出心脏和血管检查的要点和操作技巧。2. 学生分组,相互检查,教师巡回查看和指导。
【实习内容】
1. 心脏检查
(1)视诊:检查心前区有无隆起或凹陷,心尖搏动位置、范围和强弱,有无心前区异常搏动。
(2)触诊:触诊心尖搏动位置、范围和节律。
(3)叩诊:利用间接叩诊法叩出心脏的相对浊音界。
(4)听诊:熟悉心脏5个瓣膜听诊区的位置、听诊顺序,比较各瓣膜区第一与第二心音有何不同,听诊心率、心律和心音及有无杂音。
2. 血管检查
(1)脉搏的评估:选择桡动脉,以并拢的食指、中指、环指的指腹进行触诊,注意速率、节律、紧张度、强弱和动脉壁的情况,也要注意两侧是否相等。
(2)周围血管征:检查毛细血管搏动征、枪击音和Duroziez双重杂音。
实习五 肺脏、心脏模拟人听诊
【实习目的】
1.掌握3种正常呼吸音及异常呼吸音的听诊部位与听诊特点。
2.掌握干性啰音、湿性啰音的听诊特点。
3.掌握胸膜摩擦音的听诊特点。
4.掌握正常心音的听诊特点。
5.掌握心律失常的听诊特点。
6.掌握心音强度改变、钟摆律、舒张期奔马律等异常心音的听诊特点。
7.掌握心脏杂音的听诊特点。
【实习重点】
1.肺部异常呼吸音的听诊特点。
2.啰音的听诊特点。
3.正常第一、第二心音的听诊部位与特点。
4.强度异常、钟摆律、舒张期奔马律等异常心音的听诊特点。
5.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和心房颤动等常见心律失常的听诊特点。
6.心脏杂音的听诊特点。
【实习课时】
3学时。
【实习方法】
1.教师在电脑上点出所要检查的内容或体征,并指出在模拟人身上的位置。
2.学生每2人对一具模拟人进行听诊。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实习内容】
1.肺部听诊方法。
2.肺泡呼吸音,包括正常肺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增强、肺泡呼吸音粗糙。
3.支气管呼吸音,包括正常支气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呼吸音。
4.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包括正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5.啰音,包括干啰音和湿啰音。
6.胸膜摩擦音。
7.正常心音听诊 正常第一、第二心音的听诊部位与听诊特点。
8.心律不齐。
9.异常心音 强度异常;胎心律;舒张期奔马律。
10.心脏杂音 各瓣膜区收缩与舒张期杂音。
实习六 腹部、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
(一)腹部检查
【实习目的】
1.掌握腹部体表标志,体表划线、分区及与腹腔脏器对应关系。
2.掌握腹部视诊的方法与内容。
3.掌握腹部听诊的方法与内容。
4.掌握移动性浊音叩诊的方法。
5.掌握腹部触诊的方法。
【重点】
1.听诊肠鸣音。
2.移动性浊音叩诊。
3.肝脏与胆囊触诊。
【物品准备】
听诊器。
【实习课时】
2学时。
【实习方法】
1. 由教师做腹部的示范性检查,指出腹部检查的要点和操作技巧。
2. 学生分组,相互检查,教师巡回查看和指导。
【实习内容】
1.指出体表标志 肋弓、剑突、腹直肌外缘、胆囊点、季肋点、麦氏点、髂前上棘、肋脊角。
2.指出腹部分区 腹部九分区法与四分区法。
3.视诊 腹部外形、腹壁皮肤、腹壁静脉、腹式呼吸运动。
4.听诊 肠鸣音。
5.叩诊 肝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叩诊,肋脊角叩击痛检查。
6.触诊 全腹浅触诊、全腹深触诊、阑尾点压痛、肝脏触诊、胆囊触诊。
(二)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
【实习目的】
1.掌握脊柱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2.掌握四肢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3.掌握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重点】
1.四肢关节与形态检查。
2.四肢运动功能检查。
3.肌力检查。
4.神经反射检查。
5.脑膜刺激征检查。
【物品准备】
叩诊锤、棉签。
【实习课时】
1学时。
【实习方法】
1.由教师做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的示范性检查,指出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的要点和操作技巧。
2. 学生分组,相互检查,教师巡回查看和指导。
【实习内容】
1.脊柱检查
(1)脊柱弯曲度检查。
(2)脊柱压痛检查。
(3)脊柱叩击痛检查。
2.四肢与关节检查
(1)四肢关节与形态检查。
(2)浮髌试验检查。
(3)四肢运动功能检查。
3.神经系统检查
(1)浅感觉检查
1)痛觉检查。
2)触觉检查。
(2)运动功能检查。
1)上肢肌张力检查。
2)下肢肌张力检查。
3)上肢肌力检查。
4)下肢肌力检查。
(3)神经反射
1)浅反射检查:角膜反射、腹壁反射。
2)深反射检查: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
3)病理反射:巴宾斯基征、澳本海姆征。
4.脑膜剌激征 颈强直、凯尔尼格征检查、布鲁津斯基征检查。
实习七 心电图描记
【实习目的】
1.掌握心电图描记方法。
2.正确判断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形及正常值。
【实习重点】
1.安置电极。
2.描记心电图。
3.心电图图形分析。
【物品准备】
心电图仪、生理盐水棉球、弯盘等。
【实习课时】
3学时。
【实习方法】
1.学生观看心电图检查的视频,了解操作过程。
2.由带教教师作示范性心电图描记,说明操作和阅图的要点,分析正常心电图图像及正常值。
3.学生分组练习。每2名学生为一小组,在教师指导下,按要求相互进行心电图描记,并分析图像,作出正常与否的结论。
【实习内容】
1. 标准肢导联、加压单极肢导联及胸导联探查电极部位的安置。
2. 心电图各波图形及正常值:心电轴(目测法);心率计算;P波;P-R间;QRS波群(时间、波形与振幅);S-T段;T波;Q-T间期。
3. 分析P波与QRS波群及相互关系,观察ST-T改变及其类型。